我省這幾年的科技工作可以稱得上是風生水起:組織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123”科技支撐工程成效顯著;組織實施的“1020”生態農牧業科技支撐工程影響巨大;大規模太陽能和風能開發戰略規劃研究引領和支撐了青海新能源經濟風起云涌;玉樹地震救災與重建中科技引領作用充分彰顯;科技合作碩果累累,科技引資大幅增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突破性進展,建成19個國家級科技平臺、29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財政科技投入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8%;面向廣大農牧區實施的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給300多萬農牧民帶來了實惠……
小數字折射大突破
近五年來,我省共組織實施各類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174項,投入經費5.29億元。爭取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共計437項,經費達12.28億元,創我省歷史新高。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208項,同比增長66%,科技成果應用率達到92.96%;1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特等獎和一等獎均實現了“零”的突破。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位列全國第22位。從無到有,建成青海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19個國家級科技平臺。西寧市被科技部列入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啟動實施了“青海之光”科技人才推進計劃,進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全省R&D研究人員增加到2679人,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80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248名,省級優秀專家學者195人,省級優秀人才468人,全省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專業人員11.7萬余人。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說,省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我省主要圍繞科技支撐“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新能源經濟、民生經濟”四大經濟發展以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力?梢哉f,這幾年是我省歷史上科技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取得成效最為顯著的階段。目前,全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8%。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
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聯手攻克了察爾汗鹽湖難開采固體鉀礦的開采技術,相當于新增了一個察爾汗鹽湖鉀資源可開采儲量,實現“再造一個察爾汗鹽湖”的目標,為青海省鹽湖鉀資源可持續開發和擴大鉀肥生產規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近年來,我省以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和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通過集成全國科技資源,解決了一批制約我省資源勘查和綜合開發、特色產業發展等關鍵技術難題,鉀、鈉、鎂、鋰等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進入新的水平,與鹽湖資源綜合開發相結合,即解決氯氣平衡的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產業蓬勃興起,鉛、鋅、銅、鋁等有色金屬精深開發不斷取得突破。過去那種粗放型、單一和割裂開發資源的生產體系,正在逐步被鹽湖、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資源相互結合開發,上下游企業之間有效組合,產業鏈條逐漸延伸的循環經濟體系所替代。充分利用我省復合型、多品種資源有機組合的特點和優勢的循環工業體系開始形成。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總工程師李小松說,青海鹽湖股份公司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篇鹽湖資源的科技創新史。伴隨著企業對改變單純依靠資源驅動型經濟為創新驅動型經濟的深刻認識,鹽湖股份公司把科技創新擺在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
努力發展生態經濟
小小沙棘果,成就了一個產業,這是很多人以前沒有想到的。幾年來,我省通過生態經濟林漿果資源研究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實施,為青海特色漿果產業鏈的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科技的引領支撐下,青海生態經濟林漿果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完成了15項科技成果和25項發明專利的集成與產業化,初步形成了產業鏈,規;们嗪{果資源的產業平臺已經形成,經濟效益顯著。成果產業化累計新增產值12.95億元,利稅3.89億元;農牧民增加收入3.15億元,使10萬戶,30萬農牧民通過采摘漿果脫貧;推動了青海90萬畝沙棘、白刺和枸杞林天然林保護與人工林建設工程,成為推動青!吧鷳B立省”和特色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的示范項目。為配合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青海湖生態保護工程等項目,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海南藏族自治州國家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200萬畝人工草種植、50萬噸草飼料加工、300萬頭藏羊短期育肥基地建設,以游牧為主、單純靠天的低效、高消耗的傳統畜牧業模式開始向天然游牧與短期人工舍飼育肥有效結合的現代有機生態畜牧業模式發展。青藏高原現代化高寒草甸生態畜牧業已現端倪。以青海純凈、天然、無污染經濟動植物為原料的“綠色健康食品”正在崛起,并以人無我有的惟一性,人有我優的優質性,在國內外市場上越來越顯示出青海綠色的魅力。
全力打造新能源經濟
在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我省建成和在建一批多晶硅、單晶硅及其切片等太陽能產業原材料生產企業,并著手發展太陽能硅電池片、太陽能硅電池組件等新材料產業以及工業高純硅產業。一批大中型太陽能電站相繼開工建設。在科技部的推動下,已有近百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并網規模預計將達500兆瓦,最多將達近100萬千瓦,成為全球有影響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基地。探索農牧區清潔型、經濟型用能體系建設。在青海湖畔甲乙村、貴南果洛移民村、玉樹代格村建設太陽能取暖、牛羊糞沼氣做飯、太陽能與風能結合發電科技示范項目。組織實施的“千噸級多晶硅產業化一期工程”項目,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氫化爐及其生產工藝技術,攻克了多晶硅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積極推進民生經濟
我省與中科院等單位廣泛開展合作,示范推廣一批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新技術成果,提高了公共服務能力。遠程教育、虹膜識別等技術已經在玉樹抗震救災中得到示范應用,取得滿意的成效。在海東地區開展了農業技術智能信息化服務示范,為全省科技特派員配備了200臺預裝我省120余種農牧產品種養殖和病蟲害防治方案的龍芯筆記本電腦,將其與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網絡平臺相結合,并由手機、信息機、電腦互聯網等渠道提供多元手段,為農民提供及時、主動、個性化科技服務。不僅提供生產服務,還將提供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平臺,形成農產品物聯網,推動各性化、規;、有機綠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已在我省部分鄉鎮開展和科技示范,效果顯著,下一步將結合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進行進一步推廣。
科技創新后勁在哪里
省科技廳廳長解源指出,經濟和社會發展尚未轉入依靠科技創新的發展軌道,全社會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還存在“兩張皮”,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相對缺乏等依然是制約我省科技創新后勁的突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立足青海省獨特的資源稟賦和重要生態地位,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了解,我省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我省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青海建設。
到“十二五”末,地方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將占到財政支出的1.5%以上,并在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中設一定比例的獎勵資金,用于獎勵企業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
我省還將進一步加大對新認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對于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省科技資金給予一次性20萬元的獎勵,用于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對研發投入超過規定比例的企業,省科技資金給予不超過300萬元的項目支持。
同時,對新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青海省科技資金分別給予20萬元和30萬元的獎勵,用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項目支持;對在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青海省科技資金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的獎勵。
此外,我省還將著力建設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服務創新。充分發揮政府創業投資引導資金作用,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資金補充、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采取多種擔保方式,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抵押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