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強縣”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長久以來的發展目標。作為當地的傳統產業,畜牧業極具活躍性和廣泛性,打造農區畜牧業強縣的確是民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墒,沒有充足的飼草料做基礎,這個目標只能停留在紙上。
民和縣地處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是黃河、湟水河、大通河流經之地,擁有耕地63.5萬畝,是全省的農業大縣,卻不是畜牧業大縣。飼草料不足,如何支撐起畜牧業的發展?三江匯水的優勢,又如何轉變成飼草料畜牧業的優勢?農區畜牧業怎么打造,要從什么地方入手?怎么才能真正做到畜牧業強縣?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民和面前。
2010年3月,民和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文件《關于實施農畜聯動、草畜結合工程,打造農區畜牧業強縣的決定》!芭1亲印睜孔×,效果立竿見影——
2009年,民和縣畜牧業產值3.10億元,牧業人均純收入750元;
2010年,民和縣畜牧業產值3.39億元,牧業人均純收入850元;
2011年,民和縣畜牧業產值3.94億元,牧業人均純收入950元……
這條升騰的軌跡究竟是怎樣畫出來的呢?
牢筑畜牧業發展地基——飼料加工,良種改進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民和縣就開始引進一些零星的優質牧草進行試驗性種植。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雙壟覆膜玉米的推廣,玉米產量大幅提高,也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秸稈資源。同時,通過改良退耕還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場,推廣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麥、箭舌豌豆等優良飼料作物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民和縣高質量的飼草料生產基地正在形成。
“畜牧業是民和發展循環農業的關鍵。而豐富的秸稈資源就像是一針興奮劑,打在畜牧業身上,這樣的發展勢不可當!泵窈涂h畜牧局局長陳有文說,“畜牧業的發展又促進農業向下一步循環?梢哉f,實現打造高原農區畜牧業的戰略目標,玉米秸稈功不可沒!
2012年,民和縣雙壟覆膜玉米種植達到35萬畝,經測算,玉米秸稈產量可達到90萬噸。再加上其他農作物秸稈等,飼草料總量可穩定在200萬噸以上,這些飼草料可以滿足200萬羊單位的飼草需求量,已經超額滿足了民和“十二五”的規劃目標。
為了讓豐富的秸稈資源物盡其用,民和縣不斷加大青貯池建設,并在全縣秸稈資源豐富地區建立20個小型秸稈加工點,為飼料加工廠提高草粉原料。
目前,民和縣已在24個規模養殖場修建標準青貯池35個,在養殖大戶中修建簡易青貯池205個,可完成玉米秸稈青貯量達16萬噸。同時,大力推廣飼草料青貯窖青貯、袋裝青貯、裹包青貯及草粉加工技術,目前,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已達到80%以上。
“我們這個草粉加工點,一天能粉草4噸,可以輻射周邊5個村!泵窈涂h西溝鄉西巷村秸稈加工點負責人陳福良告訴記者,“秸稈在地里燒了太可惜,我們把秸稈從村民那里花錢收回來,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項收入!
飼草料的問題解決了。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良種化生產水平便成為了發展農區畜牧業的又一個關鍵。
民和縣探索出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村為單元的良種推廣繁育體系。在川口、馬場垣、巴州、核桃莊、松樹等鄉鎮加大荷斯坦良種奶牛繁育推廣力度,提高奶牛個體產奶量;在官亭、中川、古鄯、總堡、隆治等鄉鎮以長白豬、約克夏豬為主推品種,采取與本地母豬雜交的方式繁育仔豬,提高良種豬比例;在馬營、轉導、大莊、甘溝、滿坪、前河等鄉鎮以西門塔爾、皮埃蒙特等肉牛為主推品種,擴大雜交肉牛飼養量;在全縣推廣陶(陶塞特)寒(小尾寒羊)雜交改良,生產優質高產的民和生態羊。
“這頭牛6歲了,個頭還不如那頭1歲的。這就是本地的黃牛,生長慢、畜肉又少!泵窈涂h李爾堡鎮祁家村養殖戶馬忠斌向記者介紹,“縣里、鎮上指導我們引進、改良品種,還專門派了技術員指導我們。想不富裕都難!”
在加大良種改進的同時,民和縣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其中海順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民和得錦肉羊養殖場、青海廣源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民和佳海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認定的基地應運而生。
壯大畜牧業整體實力——區域統籌,科技支撐
民和縣提出,到“十二五”末,草食畜飼養量達到174萬個羊單位,出欄民和生態羊和肉牛100萬頭只;奶牛飼養量達到2萬頭,年產鮮奶3萬噸;生豬存欄8萬頭,出欄16萬頭;出欄散養雞120萬只;商品兔120萬只;加工飼草產品20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9.8億元,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到1615元。
按照發展規劃要求,民和縣將全區劃分為四個發展基地:奶牛養殖基地、肉牛羊育肥養殖示范基地、良種仔豬繁殖和商品豬生產基地、獺兔土雞烏雞等特色養殖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統籌發展、合理劃分,不僅讓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真正找到了適合民和畜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同時,為進一步提高農區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民和縣委、縣政府以科技入戶為主線,大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主要針對規模養殖戶(場),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技術難點,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實行長期跟蹤培訓,從普及型培訓轉向專業型培訓,把長期培訓與科技承包結合起來,鼓勵科技人員承包到村到戶,大力推廣暖棚養畜、畜種改良、疫病防治、配合飼料等實用技術,同時對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進行知識更新培訓,以加快特色養殖業科技進步,提高畜牧業科技貢獻率。
據了解,目前,民和縣全縣70%的農戶應用了暖棚,畜禽飼養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快速育肥技術基本普及,豬羊的飼養周期由過去的1.5—2年,縮短為5—10個月,提高了養殖效益;牛羊豬的良種化率分別達到了60%、75%和80%;畜禽的各類普通病得到有效、及時治療,傳染病得到有效預防控制和撲滅;細管凍精冷配、肉羊人工授精、裹包青貯、苜蓿草半干裹包青貯等高新技術已在畜牧生產中開始應用,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科技培訓步入長期性、規范化軌道,這對提高農戶科技意識和畜牧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優化農區畜牧業發展環境——政策優惠,資金到位
經過幾年的發展,民和縣畜牧業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群眾意識逐漸轉變、禽畜存欄不斷增加、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墒,要想實現畜牧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對畜牧業發展環境進行優化。民和縣縣委書記趙雄說:“優化必須全方位,不能停留在某一點、某一線,要推行到面!
民和縣提出,用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資源、最好的項目,千方百計吸引省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參與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最大限度吸引外地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向畜牧業轉移,吸引社會資本向畜牧業規模養殖和加工業轉移,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發展畜產品加工業?h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工作始終貫徹到畜牧業發展的每個方面、每個環節,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主動承接產業轉移?h財政、工商、城建、土地等相關部門都將制訂的優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
“從黑龍江奔波3000多公里到民和,我們看上的就是這里的優惠政策和發展畜牧業的廣闊空間。2010年建廠到現在,民和縣各級部門在土地、技術、項目、稅收等方面都給我們最大的支持!泵窈秃m樐翗I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玉萍說。
2011年以來,民和縣用于畜牧業發展方面的資金共達4億多元。而在整個“十二五”期間,民和縣的畜牧業投資將達到8億多元。畜牧業主要建設的項目共11項,包括設施畜牧業建設項目、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項目、養殖業基地建設項目、良種畜繁殖基地村建設項目、良種畜繁殖基地村建設項目、良種體系建設項目、飼草料綜合加工利用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技術推廣項目、養殖技術及經營管理培訓項目和其他項目。
打造品牌促產業化升級——龍頭強勁,特色鮮明
“民和縣畜牧業可以邁上新臺階了,可是要想邁出這一步,還必須有強大的帶動力,而這個強大的帶動力從什么地方來?我們認為是龍頭,是特色!泵窈涂h委書記趙雄說。
民和縣提出要通過頭龍企業帶動,做優做精特色畜產品,打造品牌促進畜牧業產業化升級。
“‘龍頭’企業的建立要立足于高起點、高技術、高標準,要有超前意識,按照市場需求特點和消費結構進行建設,生產符合國際國內畜產品質量要求的產品,使畜產品質量從整體上得到提高,畜產品以無污染無藥物殘留的優勢開拓國內外市場,使‘龍頭’的支撐、帶動作用真正得到發揮,畜產品附加值和畜牧業生產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增加!壁w雄說。
在《民和縣“十二五”畜牧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扶持壯大四個龍頭企業:依托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扶持壯大湟乳乳制品公司、綠之苑兔業有限公司、天際肉牛羊標準化養殖專業合作社、陶塞特良種肉羊擴繁場4個龍頭企業,為奶牛、肉牛、肉羊、獺兔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保障和支撐。
同時,再新建和申報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7個地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省級龍頭企業達到4個,地區級龍頭企業達到10個。配套建設大型畜產品交易市場1個,集鎮畜產品交易市場7個,成立養殖業合作社100個、養殖專業協會100個。
民和縣在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同時,還積極打造民和人自己的特色品牌。用民和人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我們要用“龍頭”和“特色”兩條腿跑,這樣才能跑贏市場,跑贏競爭,跑贏別人。
據了解,肉羊生產是民和畜牧業的一大優勢產業。為了更加突出這一優勢,民和縣畜牧局大膽創新,以小尾寒羊為母本、陶塞特肉羊為父本,進行雜交改良,精心打造屬于民和人自己的“民和生態羊”,而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具有特色的肉羊生產方式。
為此,民和縣下大力氣重點扶持專業村、規模戶,輻射帶動散養戶,全力推進肉羊雜交改良,要把民和生態羊產業做大做強。
“我們爭取利用整村推進等項目每年扶持10個專業村,到‘十二五’中期,要打造專業村達到30個,真正樹立‘民和生態羊’品牌!标愑形母嬖V記者。
品牌推動產業化,產業化創造新品牌。從“民和生態羊”到“國家級學生奶奶源示范基地”,民和縣的品牌之路已經開啟,一個一個品牌將會像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輝。 (作者:郜晉亮)